2020-08-28
国内电商“三巨头”阿里巴巴、京东、拼多多已悉数交出第二季度成绩单。
如果说上一季度在疫情困扰之下,外界更关注的是一家公司的韧性与承压能力,那么当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经营状况逐步恢复,市场期望值也毫不客气地回到了原有的轨道。
尽管这三家公司在业务组成、商业模式与发展阶段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但鉴于其在电商行业所处的位置,以及一举一动可能对整体格局造成的影响,它们的业绩报告通常被视为一扇多功能窗,透过它,既能够洞悉当前的竞争态势,也可以望见未来的战略布局。
营收、利润、用户数量;增长、股价、下沉市场......当战场转移至方寸之间,数字是最好的总结,也是绝佳的武器。然而,三分天下,对任何一方而言,想说“赢”字都不容易。
京东营收领跑
只从营收层面来看,阿里巴巴、京东和拼多多都摆脱了疫情阴影,不过,市场对于其营收的关注侧重不尽相同。
有别于阿里巴巴和拼多多对平台广告费、服务费的仰仗,京东靠的是自营商品的销售,这也使其在营收上更胜一筹。财报显示,本季度京东净营收达2011亿元,首次实现单季度营收超2000亿元,在“三巨头”中排名第一,同比增速为33.8%,不仅在两年后重回30%以上水平,也是近十个季度以来的最大值。其中商品销售净营收为1782亿元,同比增长33.5%,日用百货商品销售为之贡献了640亿元,同比增长45.4%;服务净营收为229亿元,同比增长36.4%,增速与大盘基本保持一致。
阿里巴巴的营收增速与京东十分“默契”,本季度营收为1537.51亿元,同比增长34%。横向对比阿里巴巴近三年的营收情况,本季度位居第二,仅次于2020财年第三季度,也就是自然年2019年第四季度。大底盘之下,要实现持续且高速的增长本就是一件难以实现的事,尽管增速在持续放缓,但本季度营收比去年同期增长了388亿元,对比之下,去年同期这个数字是340亿元,稳中有升。淘宝、天猫、菜鸟、饿了么、盒马鲜生等所在的核心商业是营收贡献的绝对主力——本季度营收1333.2亿元,占总营收的86.7%,同比增长34%。
相比之下,拼多多本季度营收为121.93亿元,同比增长67%——这是两倍于阿里巴巴和京东的增速,但拼多多的营收尚不及后两者的十分之一。不过,对拼多多而言,提振营收并不是短期内最重要的目标,用户增长才是。
拼多多用户逼近阿里
拼多多的年活跃用户数量(在过去12个月中存在购物行为的用户)正在向阿里巴巴靠近。
本季度,拼多多MAU(平均月活跃用户)达到了5.688亿,较去年同期的3.66亿增长55%。年活跃买家则升至6.832亿,同比增长41%。2020年第一季度,拼多多年活跃用户迈入6亿里程碑,而第二季度又新增了5510万,已超过阿里巴巴和京东本季度年活跃用户增长的总和——前者新增了1600万,后者是3000万。如果拼多多能够保持当前的用户增长节奏,那么其年活跃用户将在今年年底超过阿里巴巴。
拼多多自下沉市场起家,早期用户增长多数来源于微信生态内体量庞大且未接触过电商领域的群体,而如今,无论是阿里巴巴还是京东,都在加速下沉。阿里巴巴在财报中称,正不断获取来自低线城市的新用户,以淘宝特价版为例,2020年6月其移动MAU约4000万。而京东下沉的策略主要围绕三个主题:用户增长、收入增长、模式创新。一位京东内部人士告诉新浪科技:“今年下沉最关键的目标就是用户增长,是京东在下沉市场的用户渗透。”
现在,阿里巴巴中国零售市场年度活跃用户数量为7.42亿,京东为4.174亿,拼多多距离阿里巴巴这层天花板,还差不到6000万。重合度越来越高,它们都必须面对新的增量市场。而拼多多要解决的问题有两个,一是基数变大后,如何继续保持40%以上的用户增长;二是对被百亿补贴吸引而来的新用户而言,怎样提高他们的消费频率。
赚钱也要省钱
阿里巴巴和京东的盈利能力备受关注。
阿里巴巴本季度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下净利润达394.7亿元,同比增长28%。京东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下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为59亿元,较去年同期的36亿元增长66.1%。拼多多也迎来了亏损收窄,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下,归属于拼多多普通股股东的净亏损为7720万元,去年同期则为4.113亿元。
尽管第二季度存在618购物季的营销需要,但从阿里巴巴、京东到拼多多,都选择了节流。本季度阿里巴巴经营费用率为20.5%,去年同期是23.9%,上一季度是26.8%。京东经营费用率为11.8,去年同期是13.2%,上一季度是13.8%。尽管拼多多财务副总裁马靖在分析师会议上称今年不考虑盈利,不过,一向大方的拼多多也开始“省钱”了。本季度拼多多销售与市场推广费用为91.14亿元,同比增长49%,低于营收增速,且在营收中的占比下降至73%,是2018年上市以来的最低值。
这是有意为之,但却是拼多多平均单客年消费额增速放缓的原因之一。此外,阿里巴巴、京东加大对电子产品的推广力度也提升了拼多多攀登这座高峰的成本。本季度拼多多平均单客年消费额为1857元,同比增长27%,增速放缓,环比增长7.8%,接近停滞;年GMV同比增速百分比跌至两位数,为79%。拼多多转向了对日用品的投入,诚然,日用品的购买频率比电子产品更高,但客单价低且流动性强,现实和理想之间,隔着风险。
新赛道与未来
于是,基本盘之外,“三巨头”都在寻找新的赛道,跑起来,跑向未来。同城零售是阿里巴巴和京东押注的增量方向。京东零售成立了大商超全渠道事业群,整合原有消费品事业部、新通路事业部、7FRESH和1号店。天猫超市事业群也升级为同城零售事业群,据《晚点LatePost》报道,有阿里巴巴内部人士表示,目前同城零售事业群已上升为阿里巴巴集团董事会主席兼CEO张勇重点关注的1号项目之一。
而在财报中,阿里巴巴还提到,核心商业中的新零售等业务取得了301亿元的营收,同比增长80%,在营收中的占比由去年同期的14%上升至20%,天猫超市恰是其中之一,盒马、银泰等也位列其中。上个月,饿了么宣布从餐饮外卖平台升级为“解决用户身边一切即时需求”的生活服务平台,与银泰等商超的结合更为紧密。本季度盒马鲜生GMV线上渗透率持续超过60%,截至2020年6月30日,国内已有214家盒马鲜生门店,盒小马、盒马mini、盒马工坊等多种创新业态孵化完成并开启复制。
京东更新了对于流量的认识。今年5月27日,快手与京东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快手用户可在快手小店直接完成京东自营商品的购买,不经过跳转。京东零售集团CEO徐雷指出,快手这一流量场与京东的用户重复度较低,新用户占比较高。这意味着,京东握上快手后,不仅能补上直播电商领域欠缺的一课,更将对完善下沉市场布局有所助益。
拼多多依然在强调对于农产品的战略投资。拼多多联合创始人、CEO陈磊指出,农业是一个触及人群最广的行业,未来拼多多将进一步投资于农业价值链各个环节的技术和业务,加速农业产品的网上零售渗透率。但拼多多也划下了另一条线——京东和拼多多都给了国美一个拥抱,前者认购了国美1亿美元可转债,随后开启总计300亿元、覆盖多种家电及3C产品的联合采购计划;后者认购了国美2亿美元可转债并上架其全量商品,品牌大家电纳入百亿补贴,并进一步对接物流及服务提供商。当然,国美也亟需搭上线上零售的快车,各取所需,只为双赢。
本周三,阿里巴巴和京东的港股市值分别突破6万亿和1万亿港元,拼多多的美股市值也早已突破千亿美元。市值疯长之下,阿里巴巴要“稳”,京东需“沉”,拼多多求“快”,虽然这一季度它们都有可讲的故事,但想说“赢”字并不容易,财报里提出的问题,未来请回答。
2020-08-24
近一段时间以来,以美国国务卿蓬佩奥为代表的一些美国政客发起所谓“清洁网络”计划,该计划从清洁运营商、清洁应用商店、清洁移动应用、清洁云以及清洁电缆等五个方面排挤中国互联网企业、产品及服务。美国宣称此举是为了所谓“保护公民隐私和个人自由”,是为了维护国家安全等等。在网络安全上曾发生过“斯诺登事件”等监听监视行为的劣迹斑斑的美国政府,高谈“清洁网络”的居心何在?本版特邀三位专家分别从法理、道义和科技发展角度为读者揭示美所谓“清洁网络”计划背后的险恶用心。
由美国挑起并不断升级的中美关系紧张局势已由经贸摩擦逐渐向更广泛领域扩大。当地时间8月5日美国国务卿蓬佩奥抛出的所谓“清洁网络”计划,不仅是向中国泼的污水,更是向各国努力维系的国际公平秩序、在逆境中苦苦支撑的世界经济以及亟须加强的国家间友好合作关系投射出的破坏性巨大的脏弹。
美国霸权行为严重违背法治精神
所谓的“清洁网络”计划声称要确保不受美国信任的中国电信公司不为美国和其他国家提供国际电信服务;要从美国应用程序商店中删除他们声称不信任的中国软件;阻止华为和其他不受信任的手机供应商预先安装或下载美国最常用的应用软件;声称要限制中国云端服务提供商在美国收集、存储和处理大量数据和“敏感信息”的能力;更要排斥中国公司竞标、建设和使用连接全球互联网的海底电缆。美国不仅要自己这样做,还要胁迫其他一些国家和企业加入该计划。
美国一直自诩法治国家,还动不动就对其他国家的法治问题指手画脚。然而,尽管进入美国市场的中国公司一直在小心翼翼地遵守当地法律法规。可是美国政府却不断限制、打压、排斥中国公司。美国以政治划线,大搞身份政治和双重标准,动辄挥舞制裁大棒,任意制裁在美国境内外的守法企业,公然、大规模、系统性违背市场准入、平等保护市场主体、公平竞争等法律原则。
美国政府对中国企业的打压行为没有证据支持。8月6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没有事实和法律依据的情况下,签署行政令,称抖音海外版(TikTok)和微信对“美国国家安全”构成威胁,将在45天后禁止任何美国个人或实体与抖音海外版、微信及其中国母公司进行任何交易。由于针对中国公司的指控事项缺少事实基础,没有证据支持,遭到国际舆论指责反对。比利时《回声报》援引法国安全领域知名专家巴蒂斯特·罗贝特的话报道,分析抖音海外版程序代码后,并未发现任何异常。美国中情局的报告也指出没有证据证明中国情报机构拦截了TikTok数据或利用其侵入用户手机。21日,美国微信用户联盟律师还对美国政府的“微信禁令”提出诉讼,称美国政府没有提供具体证据来支持“美国使用微信会损害国家安全”的论点。
美国政府对中国企业的打压行为是对国家安全保护概念的滥用。英国《经济学人》杂志22日指责美国将越来越多的经济和社会活动看作“国家安全”问题,美国政府将需要直接干预市场和民众生活,文章指出,“当所有事都成为国家安全问题,国家安全就不复存在”。这不是美国首次针对别国有竞争力的企业下手,也不会是最后一次。美国今天滥用“国家安全”借口,用“莫须有”的指控手法通过行政禁令的方式打压中国企业,形成并强化其霸权主义行为的惯例,明天也会对其他国家企业如法炮制。
美国政府对中国企业的打压行为是“当代海盗”。美国政府在打压TikTok的过程中试图强行介入商业公司谈判,甚至扬言TikTok与美国企业的交易应当上交一大笔“佣金”给美国国库。美国一向标榜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却要用行政手段扭曲市场、强买强卖、剥夺企业合法财产,何异于赤裸裸掠夺的强盗行为,是对法治原则和法治精神的背叛,显示了其法律制度及其实施的政治化和虚伪性。
美国政府对中国企业的打压行为没有遵循程序正义。TikTok23日宣布将就美国政府8月6日对TikTok的行政令没有遵循正当法律程序起诉美国政府。美国对中国企业贴标签、搞污名化,进行行政制裁,既没有经过严肃的法定程序,没有准确的比例原则、相称原则的考量,也没有向受到其政令威胁或者伤害的企业与个人提供有效的申诉、救济途径。这完全不是一个法治国家,一个市场经济国家所应有的作为。
美国霸权行为严重违反国际法
国家间的竞争和利益冲突的出现是难免的、客观存在的,相关国家之间需要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开展沟通和协调,而越是复杂的问题越需要以国际法为底线。美国的“清洁网络”计划意味着“脱钩”在美国不仅仅是政治口号,而且是正在成为非法侵犯中国国家、企业和个人合法权益的具体行为。美国违反国际法,不断通过国内立法实行长臂管辖,直接干涉中国内政。针对特定国家、特定行业、不分青红皂白的偏见、歧视和不公,是大范围、大规模地破坏法治、公平,侵犯他国及其企业、公民平等权利和其他权益的恶行。美国针对中国的霸权行为不断升级,其立场和行为威胁的不仅是中国,而且是每一个作为国际社会平等成员的主权国家及其人民,是国际社会整体的和平与安全、发展与繁荣、法治与稳定。
过去日本、法国等国都有著名的跨国公司被美国打压、甚至打垮的实例。现在美国动不动就对他国进行单边制裁,四处点火,形成了搅局者和麻烦制造者的国家形象。世界各国都不能心存侥幸,如若任由潘多拉的盒子打开,听凭魔鬼钻出了密封它的瓶子而不加制止,未来各国都将面临美国霸权主义愈演愈烈的挑战、困扰和伤害。
美国利用在科技,尤其是互联网领域的领先优势,一直在做种种监控其他国家政府或者个人的勾当,现在却毫无证据地攻击中国,口口声声讲“清洁网络”。这种蛮横已经不仅仅是一个颠倒黑白、歪曲事实的问题了。该计划更是一种针对中国的、对特定行业和领域的全面歧视和侵犯。它超出了对单个企业或者个人的处罚,是针对一个国家涉互联网和电信服务的企业群体和整个行业的打压。这直接侵犯了有关公司依国内法和国际法享有的正常经营的权利以及其合法权益。美国的霸权主义行径范围之大,违法情势之严重,应当引起包括中国在内的整个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
现行的国际法是普遍适于世界各国的,是以维护国际和平与发展,促进人权与人类尊严为正确导向的。国际社会已不再是原始丛林。美国的危险举动和霸权行径是世界不确定性风险的源头,美国必须承担违背国际法、破坏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责任。
2020-07-10
2020-07-10
2020-07-10
2020-07-10
2020-07-10